另一方面,神话经历了多个时代的建构,已经与复杂的历史与思想变迁杂糅,因此本身就具备了多义性,而这种多义性也带来被剪裁和重构的空间。评论家让-路易·博德里(Jean-Louis Baudry) 在《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》一文中曾提到电影作为“意识形态腹语术”的特征,意识形态并不直接言说或强制,但事实上在不断地讲述和言说,只不过成功地隐藏起了言说的机制和行为,成为某种不被感知的言说。因此当我们在讨论电影重说神话时,关键也在于其被隐藏的言说部分。
在神话的层累讲述中,电影是最新的建构层。正如《封神》系列导演乌尔善之前曾所说的,“神话最重要的是建构民族的公共梦境,在这个梦境里面去探讨我们的文化精神、民族情感和价值观,这些东西是特别有意义的,永远应该被一次次地讲述。”
在知乎上关于“六小龄童演得孙悟空真的好吗?好在哪里?”的提问下面,曾产生过一条流传广泛的回答。
答主罗罔极在回答中对比电影《西游降魔篇》和86版电视剧《西游记》中的孙悟空形象时,提出了一个违反大众常识的观点:86版西游记由于种种原因,和西游记原著的出入极大。他还谈到,西游原著里人物丑陋、勾心斗角,悟空八戒沙僧都是以吃人为生的野生妖怪。
这个回答尤其推翻了六小龄童对于孙悟空这一角色的解释权,“六小龄童演的猴确实好,几近以假乱真的程度,但它未必像孙悟空,最起码,不像原著小说里的孙悟空。”